活动厕所|流动厕所|工地临时厕所400-008-2581
旧厕所琐忆
厕所这个词现在通常被叫做洗手间,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称呼,这很容易理解:我们在饭店里面吃饭的时候,某人站起身对大家说“我去趟洗手间”总要比“我去趟厕所”要好听一些,倘若有人在这个时刻去坚持毫不掩饰直言而不讳,那后果不仅仅可能让别人难以接受,恐怕还会给人落下粗俗的印象。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文明程度在加深,许多事物的称呼于是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有厕所为证。
有关厕所,我现在来谈一谈那些存在于我记忆中的,即将被许多人忘却的印象。聊以记之,当做纪念。
童年时期我居住在苏北的乡下,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大部人群众住的是那种土坯房和草房,能盖上砖瓦房的,已经属于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从我记事开始,村子里面的人把厕所叫做茅缸,有关茅缸这个称呼,可能现在有些人难以理解,厕所怎么会叫做茅缸呢?事实上茅缸是一个非常直观和形象的称呼:当时的厕所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土坑,然后在坑里面再按上一个缸,然后再在缸的上面搭起一个简陋的可以挡雨的草篷。按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粪便的流失--绝不要小瞧那些貌似肮脏的粪便,那可是庄稼地所需要的肥料,一点也浪费不得;缸上面的草篷是用茅草做成的,所以联系茅草和缸,简单而直接的,厕所便叫做了茅缸。后来我在一些书中所看到的“茅坑”一词,其实与“茅缸”是大同小义的,我想这其中的区别可能只是他们没在那土坑里面按上缸的缘故罢。
活动厕所|流动厕所|工地临时厕所
茅缸通常搭建在房屋的一侧,如果该群众家中养猪的话,通常就在猪圈的隔壁,而这时茅缸的容积就会比较大,因为它不但要保留人类的粪便还要保留猪的粪便。此类茅缸的设计很有风格,从猪圈的墙角打出一个向下倾斜的洞,这样猪在排泄完之后粪便便能够自己滑入茅缸之中。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就是,绝不要小瞧农村里面的那些猪,它们绝不像通常人们想象的那么笨,由于从小的教导,它们知道将粪便排泄在靠近茅缸的那个洞口,而绝不会排泄在食槽之中。当然也不能就此认为猪是聪明的,它们知道选择排泄地点只是一种习惯,有一点可以证明猪仍然是愚蠢的:我们每次上茅缸的时候都要经过猪圈,而此时猪往往认为我们是去喂食,由此而造成的结果是,当我们已经解下了裤子,那些猪还在那儿嗷嗷叫唤,大声抗议为什么还不开饭,摆出一幅被欺骗的姿态。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之下,群众的排泄往往并不能够总在茅缸完成,因为农民的一天的生活大部是在庄稼地里面完成的,而庄稼地里面通常又不设有茅缸,所以只能就地解决。当然,就地解决排泄问题的,还包括一些赶路人,一些在庄稼地里打闹的孩子。我记忆中的田野始终都有那些就地屙屎的人的影子,可见当时在庄稼地里就地排泄是怎样一种普遍行为。话说到此,与厕所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手纸问题,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上厕所或是洗手间都是带有手纸的,而当时的农村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因为生活条件有限,手纸好一些的通常就是草纸--那种烧给死去的人的纸,黄色的,纸中所夹杂的麦杆等原材料清晰可见。如果能用上旧报纸或是孩子的作业本,已经算是;第二是因为群众通常没有足够的排泄准备,在庄稼地里、在赶路,突然就来了屙意,身边根本就没有任何所谓的手纸,所以只得用草叶、树叶来代替,马虎了事。更有甚者连草叶、树叶都找不到的,就只能用土疙瘩了,虽然这听上去比较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确实是经常的事。我小时候经常在野外钓鱼,每到屙屎之时就采取以上简陋办法。
更为精彩的,当时的村庄有这种一首童谣:“德发德发,拉屎不擦,用手一抠,站起就溜。”此童谣因为方言差异,用白话文暂只能描述至此,其中意思这样解释:德发是一孩子的名字,拉完了屎也不擦屁股,用手指抠一下肛门,站起来来提上裤子就走路了。这种情形是当时也是多见的,当我们连土疙瘩也找不到的时候就只能这样了,手指脏了可以到河边去洗,无甚大碍。
活动厕所|流动厕所|工地临时厕所
后来当更多的群众盖上砖瓦房的时候,农村里面曾经推广过沼气。因为缸的容积和形状都不能满足制造沼气的需要,一些群众便用砖头和水泥代替了缸。但此时称呼不变,仍然叫做茅缸。有关沼气,现在一些年轻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简单地介绍如下:当时的沼气是粪便或者一些腐烂的动植物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可以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照明或者制热。我们在童年时期经常会做这样的游戏,找一个累积了很长时间未曾经过清理的茅缸--那种茅缸最上面一层的粪便已经被风干,表面是黑色的,像结上的一屋痂。此时,用一根粗而结实的木棍或是群众掏大粪的舀子(此物通常就置于茅缸附近,很容易找到。外形就是勺子的放大体,塑料盛器,木制或竹制手柄,约一米五来长。)猛地往那粪便里面戳下去,然后看到变质的泛青的原始混合物,这时候赶紧划一根火柴扔到那个戳开的洞上,就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燃烧,那燃烧的气体便是沼气了。许多年后的现在,我们那个村庄使用沼气的群众已经不多了,但估计在其它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这样的农业推广。
待到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些人已经开始将厕所称做厕所了,比如我的父亲;一些知识分子则将厕所称做“茅厕(此处念ci,第二声)”,比如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厕所在当时也已经有了变化,乡里的一些政府机关总是进步些的,厕所由水泥和砖瓦建成,通常能有五个以上的蹲位,熬是气派。但此类厕所依然是简单的:挖出一条狭长型的坑--类似于战壕,只是稍有倾斜,然后用水泥粉刷,在坑上面依次放好专用的水泥板--此种水泥板中央位置有长方形的洞,然后在整个设施的外面盖上砖房。在狭长型的水泥坑的较高端--此端设在厕所墙之外侧,留有一个坑,用来打扫时冲水之用;在较低端或是蹲位的后墙外侧,则是一个巨大的粪坑,用来填盛放排泄物。此类厕所的缺点:,必须经常打扫,否则粪便容易堆积,尤其是夏天酷暑之时,苍蝇、蛆、不知名的昆虫到处都是,还有极其强烈的气味很是让人难以久留;第二,狂风大作之时,有风通过冲水口或者粪坑口刮入,将先前某些人使用过的手纸刮起飞得满厕所都是,此时倘若你很倒楣正在蹲位之上,则大有沾满粪便的手纸粘上你屁股的可能。
活动厕所|流动厕所|工地临时厕所
此类厕所之中的苍蝇和蛆,在这里必须简单叙述:夏天的时候,苍蝇的繁殖异常惊人,如果此类厕所未喷洒杀虫剂之类的毒物,则通过蹲坑毫无疑问能够看到数以万计的蛆在蠕动,让人大为感叹。此时,蹲于水泥板之上,极其无聊难耐,有蛆在墙上(很是怀疑那些蛆是通过何种方式在垂直的石灰墙上爬行的)坚持不懈地往上爬,由于技艺不精不断有些蛆往下掉,但因为数量巨大成功者大有人在,所以能看到脚旁到处也有蛆的存在,个别胆大者甚至还企图爬上鞋面,极其可怕。而此时,苍蝇也不知好歹地叮于屁股,惹得拉屎者义愤填赝。想象起自己当时身处此类环境,十分感叹于当时群众的强大适应能力。
与厕所相关联仍然是手纸的问题,这时候的手纸已经能够大部分用纸张代替,大部分用报纸、作业本纸、材料纸、旧教材等等。
由此发展,后来的此类厕所开始在粪坑之中盖在水泥盖,以防止狂风刮入。但此改进措施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隐患,一旦那些水泥盖质量很差或是年久不换,当有人从水泥盖上经过时,便极有可能掉入粪坑之中,此类情形恶心程度最为可怕。--直到现在,此类厕所在欠发达地区仍然是普遍的,有人掉入粪坑之中,也偶尔听到。
再往后,厕所再进一步,开始在每个蹲坑之间用木板相隔,免得几个人同时蹲于厕所之中,相互之中造成任何干扰。但此种情形也有不足,倘若朋友一同蹲于厕所,若其中一位忘带手纸或是想一同抽根烟,则不同立刻解决,非得等到其中一位排泄完毕才可。当然一些木板的下面的是留有空隙的,不知道是不是无意之中造成了此问题的解决。
仍然是手纸的问题,当个别进步群众已经学会了讲卫生--也或是某日从报上读到用长期使用旧报纸擦屁股会造成肛门不适的缘故吧,有人开始使用当时妇女才使用的卫生纸来擦屁股。有关当时妇女才使用的卫生纸,基本情况是这样的:此类卫生纸通常是妇女专用,是草纸的品(因为此类卫生纸仍然能够看到夹于其中的草杆等原材料),通常有白色和粉红色两种,用薄塑料纸包装,呈长方形,打开包装展开则接近于正方形,边长近一尺左右。此类卫生纸现在仍然能在欠发达地区买到。至于此类卫生纸到底卫不卫生,我始终是怀疑的,不过就当时使用情况来看,倒确实比一般的报纸等要好许多,不仅仅柔软而且擦得干净。
再往后便是在我接触城市之后,看到了那种带有水箱的厕所,此种厕所使用单独的陶瓷蹲坑,水箱在蹲坑上方,方便完之后一拉吊线,则有水从陶瓷坑的后侧冲入,洗刷整个坑壁。此种厕所蹲坑之间是相互隔开的,与上一代的区别仅仅在于使用了简易冲水系统。此种厕所在一些旅馆、小型招待所及宿舍楼较为常见。
活动厕所|流动厕所|工地临时厕所
当然,抽水马桶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直只存在于高生活水平的地方而已。有关抽水马桶我必须要说的是,这种器具其实远远比不过那种蹲位式的厕所让人来得舒服,即使在它的边缘放在垫子,当我坐到上面仍然感到某种不适--屁股被某种冰凉的器具牢牢紧贴,那感觉实在是不好。而且每次方便完之后,擦屁股的姿势都让我感到无比别扭。当然抽水马桶的的优点也是显然,人可以坐着而不是蹲着,省去了许多力气。
厕所发展至今日的情况,已经不用再多叙述,无非就是干净些,有洗手池、镜子,还有烘干器以及其它一些装饰品,富丽堂皇,大同小异。文明称呼:卫生间、洗手间。